close

第六次大滅絕:不自然的歷史

《第六次大滅絕:不自然的歷史》

--作者:伊莉莎白.寇伯特

--譯者:黃靜雅

-出版者: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日期:2014年11月(第一版)


-如果滅絕是個令人害怕的話題,大滅絕更是令人驚恐萬分,但是大滅絕也是一個
-令人著迷的話題。(伊莉莎白.寇伯特)

在地球的歷史中,為大家所熟悉的5次大滅絕,依時間排序為1.奧陶紀末2.晚泥盆紀3.二疊紀末4.晚三疊紀5.白堊紀末。最令大家所熟悉的是發生在白堊紀末的第5次大滅絕,造成恐龍完全消失殆盡的災難;而造成95%物種消失則是在二疊紀的第三次大滅絕。依據過往傳統定義,「大滅絕」指的是地球上過半數物種,在一百萬年內完全消失殆盡,但在現今發現許多例子,生物滅絕的速度遠遠比定義速度更快。

該書作者利用工作所記錄下來的資訊,利用生動的敘述讓讀者猶如身歷其境一般,跟著作者一起追蹤大滅絕的所留下的蛛絲馬跡,一步一步揭開大滅絕神秘的面紗,藉由5種已滅絕消失的物種(乳齒象、大海雀、菊石、筆石、尼安德塔人)以及7種瀕危生物(珊瑚蟲、顆石藻、巴拿馬金蛙、鬼針游蟻、雙翼果、避光鼠耳蝠、蘇門答臘犀牛)以上這些物種的故事,搭配著大滅絕理論的歷史脈絡,探討地球上所發生的環境改變。

巴拿馬金蛙、蘇門答臘犀牛都是因為棲地受到人為破壞,導致野生環境越來越少,生存空間減少導致族群越來越小,巴拿馬金蛙已經在野外滅絕,剩下人為飼養或是動物園裡才有;蘇門答臘犀牛是世上現存最小的犀牛,但現在野外總數卻剩不到100隻。避光鼠耳蝠則是受到白鼻症影響,導致族群快速下降,也是因為人類活動,將原本難以跨越地理區隔的疾病帶到世界各地中,造成許多物種的衰敗。

該書作者利用《第六次大滅絕:不自然的歷史》作為該書的書名,原本生物就有生有死,由於我們人為活動的影響造成滅絕的速率遠遠超乎大自然,使得許多生物都遭受到嚴重的影響,相信現今環境當中還有許多的物種,都快速地、持續地減少當中,不僅僅是書中提到的這些物種而已,提供讀者能夠反思對於環境的影響,並且了解在世界不同角落還有許多人,對於大自然中的生物盡一分心力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ialeaf 的頭像
    chialeaf

    家葉子的部落格

    chiale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